购物时“刷脸”支付
用手机时“刷脸”解锁
进小区时“刷脸”开门……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“刷脸”,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。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,身份辨认、精准测温都已经能依靠“刷脸”直接完成。
近日,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近日发布《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(2020)》显示,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,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,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,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、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。那么“刷脸”时代,我们的人脸信息安全吗?
在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,值得注意的是,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“AI换脸技术”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,而后再通过“照片活化”软件生成动态视频,骗过了人脸核验机制,得以实施犯罪的。
在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测试中,科研人员在手机对面放上面具,然后进行光线、色温以及角度的调节。通过几次比对,手机成功解锁。有媒体爆光,不法商家在网上兜售十多万张戴口罩的人脸照,暴露出当前人脸识别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泄露问题。
央视新闻报道,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,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,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。
新技术推广与运用的过程中,必然潜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防范于未然,提高安全意识。
在专家看来,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风险集中在存储环节。大量收集的人脸数据被各运营方集中存储在中心化的数据库中,并且这些数据库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,数据是否脱敏、安全是否到位,一旦被入侵,高敏感的人脸数据极易发生大面积数据泄露。
数据安全不仅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,还要严谨的技术策略,才能更加有效的管控数据,防止数据泄露。特别是关键行业核心数据(包括人脸数据)是自身竞争优势以及命脉所在,这些数据一旦遭到泄漏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,甚至是长期影响。
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民法典》《电子商务法》等一系列法规中,均有采集信息须符合合法性、正当性、必要性三原则的严格规定。《网络安全法》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;我国《民法典》规定,收集、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,且被采用者同意后还有权撤回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(草案)》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草案提出,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,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,遵守国家有关规定,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。
在如今这个信息化大数据时代,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安全意识先行。
-FIN-